下肢坏疽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梁志会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指标
TUhjnbcbe - 2020/6/3 13:49:00
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股青肿及PE,慢性期可导致PTS。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置管溶栓治疗。但对于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给药方式多为经验性行为。在年河北省血管外科年会上,来自石家医院血管外科的梁志会教授就“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指标及其意义”这一话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DVT解剖部位分型

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聚,下肢明显肿胀,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

周围型: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特征为大腿肿痛,由于髂股静脉通畅,故下肢肿胀往往并不严重。局限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作踝关节过度背曲试验可致小腿剧痛。

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病程继续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背动脉和颈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现水泡,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置管溶栓治疗(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

临床上,不论针对哪种类型DVT,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抗凝是DVT基本治疗的基石。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在此基本治疗基础上,可辅以如置管溶栓,机械取栓等多种治疗手段。

年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指南就将置管溶栓治疗(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作为急性中央型及混合型DVT的首选。

病例分享(女性,47岁)

现病史:以右下肢肿胀一天入院。

检查:超声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策略: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右侧腘静脉置管抽栓+溶栓(Figure1)

Figure1

下肢静脉病变情况

溶栓方案

肝素12,单位溶于ML生理盐水中,微量泵持续给药;尿激酶50~万/天,间断给药;监测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1次/6小时;根据凝血结果调整药物,保持APTT于正常值的1.5~2倍。患者治疗后血栓基本清除,未再补充行机械祛栓等操作手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注意事项

如血栓负荷较重时,可先行减容治疗,抽栓或机械祛栓;治疗时需密切检测各项生化指标,以期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保证治疗安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生化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血小板等。

PT是指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使血液凝固所需时间;APTT是测定内源凝血因子活性的一个实验,对普通肝素尤其敏感。主要是反应肝素用量的指标(Figure2),通常要求达到正常值的1.5~2.5倍,小于1.5倍,需加大肝素用量,大于2.5倍,需减少用量。

Figure2

肝素+抗凝血酶原Ⅲ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含量:反应尿激酶用量的一个指标,正常为2~4g/L,含量增高或正常,提示尿激酶用量不足。1.5g/L,需减量,1g/L,停止溶栓。

D-二聚体:主要是在溶栓过程中的数值变化来提示溶栓药物应用,一般如果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恢复正常值是停止溶栓的指征之一。

血小板:其检测意义在于溶栓中易出现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一般在应用肝素过程中出现,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以血小板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动静脉血栓形成,严重可导致死亡,临床上发生率大约1-4%,其中20%伴有心脑血管或外周血管的急性梗塞性并发症。临床上主要应用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诊断(Figure3)。

Figure3

检测试剂盒数据意义

临床上一旦发生HIT,需及时停用肝素,改用阿加曲班等药物。

总结

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效果良好,但要注意密切检测各项指标,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志会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