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是心血管病与脑血管病的统称,此类疾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态势。以死亡率为例,20世纪初期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未超过总死亡人数的10%。而21世纪初,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已占发达国家死亡总数的近50%,发展中国家的25%。我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中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比例超过40%,大幅超出恶性肿瘤的26.8%。农村居民中的死亡人数比例与以上结果接近(39%:23%)。
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病理改变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一般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钙化3种类型。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此病中最常见和重要分类。引发动脉硬化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因素等。由于数十年来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条件优渥,使上述病因变得极为常见。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因工作、生活等因素未注重养生保健者尤为普遍。
动脉硬化初期不会有明显症状,因此常被患者忽略。该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心、脑、肾、肠系膜等器官或是颈部、下肢等处的动脉血管进而出现相应症状。动脉硬化出现在冠状动脉可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在脑可有脑梗塞、脑出血;在肾可有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在肠系膜可引发便血、肠梗阻;在下肢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坏疽等。
动脉硬化的治疗在西医方面常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方案,包括对闭塞血管的再通、旁路移植以及血管内植入支架等方式,如心脏搭桥、心脏支架就属此列。对于有斑块但尚未达到手术指标的患者,西医只能采取保守疗法,服用降血脂、抗血小板,抗扩张血管、溶血栓或抗凝血类药物,最为熟知的就是阿司匹林。
中医对动脉硬化的治疗以中药为主,特别是虫类药,取其“祛瘀通络”之性。通过四诊合参辨患者的病位病性,遣方用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中医治疗该病即无心脏支架后需终生服抗排异药物之忧,疗效又强于保守疗法的“绥靖之策”。
笔者在跟师过程中有幸识得多位动脉硬化患者,病情亦有轻有重。轻者单由老师脉诊判得,尚无临床表现,重者动脉硬化伴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老师在治疗动脉硬化病时除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外,多嘱患者需耐心,此病非发热咳嗽之流,不会三五剂药痊愈,在按时服药基础上也要注意平日饮食起居中的养生之道。在笔者跟师期间依此法治疗动脉硬化患者近百例,皆能遵医嘱而行,其中除疗效外怕是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患者如此高的依从性。
病例1
附冠心病典型病例如下
李某,男,70岁,-03-23初诊。主诉:间断憋气、胸痛3月余,加重一周。心肌缺血病史1年余,既往时有憋气,前胸及后背痛,半年前因劳累致症状加重,医院。
心电图: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血脂偏高。既往有3级高血压病史。冠脉造影:左前降支阻塞95%,未下支架。来诊见患者面色晦暗,唇色苍白,常发左胸绞痛,胸痛及背,口服硝酸甘油片稍有缓解,行走不足百步即需休息。舌质黯,有大片瘀斑,脉涩。予以汤剂治疗,在治疗初期,该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陆续治疗三月余,基本无疼痛症状,行动如常人,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至秋季又服汤药两月余,患者面色红润,唇色如常,可以一口气行走五公里而无任何不适。
病例2
李某,女,63岁,年3月在*区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近中段病变,80%狭窄,回旋支近80%狭窄;右侧近中段病变,狭窄近90%,当即在较严重右侧实行手术支架,左侧未予处理。后闻讯前来就诊,前两个月针药并举,症状基本消失,以后服药汤剂治疗半年余,于年3月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左侧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30%~40%。中药治疗取得佳效。
病例3
笔者在跟师出诊过程中另有一相关病例附之如下:
王某,男,48岁,高血压一期,口服降压药。数年医院检查,结论是颈部及下肢动脉呈现严重动脉硬化表现,该医院专家告知患者动脉硬化为不可逆。年初患者前来求治,经过半年多的中药加针刺调理,期间出现的眩晕、背痛等症状逐渐消失。患者在最近一次就诊中在老师脉诊时询问病情如何,老师答动脉硬化基本消失。患者笑答:前医院进行检查,发现颈部动脉硬化已消失,下肢动脉硬化也有所减轻,上次检查的专家大为吃惊,患者特意前来告知此事并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治疗期间患者依从性较好且一直在坚持游泳锻炼。中医治疗动脉硬化之效果不仅另吾等惊叹,老师亦是欣慰。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