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医学杂志,,98(37):-.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万,冠心病万,心力衰竭万,高血压2.7亿,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了一个概念,即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包括理想的健康行为(包括吸烟、肥胖、运动、饮食状况)以及理想的健康因素(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状况)。然而,笔者认为,上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因子固然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善来维持或纠正。然而,我们治疗之后,下一步应该如何评估健康状况呢?即在疾病预防的进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评估靶点,或者说心脑血管疾病的替代性终点指标,那就是血管。目前已知,心脏、脑、肾和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其供应血管发生了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闭塞,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导致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甚至猝死。因此,从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代谢和血脂代谢异常等)到血管损伤再到靶器官损害的血管疾病进展过程中,在发生终末期心脑血管事件之前,识别能够有效反映临床终点的替代性指标,而这些替代性终点指标能够通过生活方式、药物等进行干预,并且能够被持续动态监测以反映血管健康状况,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有效策略。
人体的血管有两大系统,即动脉和静脉,其中动脉系统往往是引起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元凶。关于动脉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基础研究较多。动脉功能病变的表现之一就是动脉僵硬度增加。动脉僵硬是血管过度纤维化、弹性降低的过程,伴有胶原沉积、弹力纤维断裂或降解、动脉中层坏死、钙化和胶原交联,大动脉的僵硬度改变对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产生重大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启动、盐摄入增加、遗传因素等均可致动脉过度纤维化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加速衰老相关的血管损伤和硬化。动脉加速衰老的过程既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等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根源,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早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即动脉硬化也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动脉功能损害是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早期血管改变。动脉功能病变作为早期的血管损伤指标,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社会大众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