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就是血管并发症。有位学者曾说过,若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等大中血管,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坏疽等。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心梗、脑梗原来都是它在惹祸!血糖升高竟然这般伤害血管?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01、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其中一方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遗传糖尿病的可能性约有0%;父母亲都患有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增加到30-40%。
0、后天因素
喜欢高糖高油饮食、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规律等人群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损伤全身血管
血糖只有稳定在一定范围,才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障。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如:足部与下肢病变、失明、肾衰、心梗、脑梗等。糖尿病高发却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也许你想不通,每年体检除了血糖高之外,心脏没出过大问题,为啥突然心梗了呢?今天大医生通过下边的视频来告诉你,高血糖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来源:FM南通新闻广播)
血糖究竟是如何伤害血管的?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治疗,大约10-15年即会形成下图右侧的影像,继续任其发展,所有血管都会闭塞,大大增加心梗风险。
高血糖患者该如何注意饮食?
01、适当吃些低热量的蔬菜
如西红柿、菠菜、*瓜等。
0、有益的豆制品
豆类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好处是让人有饱足感,并可稳定血糖,甚至降低胆固醇。
03、讲究淀粉的摄入
淀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肠道的吸收度不同。肠道容易吸收的淀粉,血糖升高明显;不易吸收的淀粉有利于控制血糖。
抗性淀粉辅助控制血糖。粉条中富含抗性淀粉,有利于控制血糖。
04、进餐的时间、数量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高血糖患者尽量不吃零食,戒烟、忌酒。
(来源:FM南通新闻广播)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血管受到的*害来自以下几种机制。
内皮“受伤”了。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炎症反应、预防血小板聚集等。高血糖的“糖*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下,许多炎症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会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病理改变。
血管变窄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血液变稠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脂质增多了。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肥胖、胰岛素使用不当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肌肉中的效应减弱,且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加重脂代谢紊乱。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脂蛋白性状发生改变,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加重大血管病变。
弹性变差了。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控好血糖。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但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高凝也十分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吸烟对血管的损伤十分明显,糖友应尽早戒烟。
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患者可考虑在疾病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看是否有内膜增厚或斑块等情况,评估大动脉病变的风险。
规律服药。糖尿病治疗是终身管理,不能“见好就收”,即使血糖平稳也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日常饮食注意“减盐减油减糖”,少吃垃圾食品,避免营养过剩;避免熬夜,以免影响内分泌;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避免久坐。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摘自:人口健康血管作为人体营养输送的重要管道,遍布全身各处。一旦出现病变,会诱发各种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养护血管,保护血管健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高血糖容易伤血管
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血管受到的*害来自以下几种机制。
内皮“受伤”了。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炎症反应、预防血小板聚集等。高血糖的“糖*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下,许多炎症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会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病理改变。
血管变窄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血液变稠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脂质增多了。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肥胖、胰岛素使用不当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肌肉中的效应减弱,且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加重脂代谢紊乱。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脂蛋白性状发生改变,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加重大血管病变。
弹性变差了。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三个好习惯让血管年轻
饮食上控糖。日常饮食中要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糖分能被人体迅速吸收,令血糖值急升,导致胰岛素过度分泌以降糖,而胰岛素具有把糖分转化成甘油三酯的特性,从而会使血液变黏稠。
注意进食顺序。正确的进食顺序是先吃蔬菜、海藻类、蘑菇等热量少、消化需要一定时间的食物。每口食物咀嚼30次以上然后咽下,能在血糖值上升前就有饱腹感;随后再吃主食和肉类,就能防止血糖值上升过快以及热量摄取过量。有研究数据显示,吃慢点,能让饱腹感持续6小时;吃太快,~3小时后就又有饥饿感。脂肪和蛋白质吸收慢,令血糖值不至上升过快,最好在用餐前先吃点肉类。
练练上肢肌肉。35岁后,基础代谢率会迅速降低,脂肪会堆积,血液也会变得黏稠。增加肌肉能改善代谢,促进脂肪燃烧,改善血液循环。因此中老年人应进行适度的肌肉锻炼,如哑铃运动和扩胸运动能锻炼手臂和上半身的大块肌肉,效果尤佳。
这些营养素是护血管高手
维生素K。这种维生素对于形成凝血酶原等凝血有关的蛋白质是必需的,其参与凝血过程,防止出血和血栓的形成。摄入足够的维生素K有助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版)》,成年人维生素K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微克。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包括豆类、麦麸、绿色蔬菜、动物内脏、鱼类、蛋*等。
维生素C。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多种活性物质的生物化学反应,比如参与肝脏胆固醇代谢成胆酸的羟化反应,促进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从而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同时,维生素C是体内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降低血管内皮的氧化损伤。研究显示,摄入足量的维生素C可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成年人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毫克,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为每天00毫克,其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毫克。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韭菜、酸枣、猕猴桃等。
叶酸。叶酸缺乏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年人叶酸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微克。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坚果等。
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性的脂溶性维生素。研究显示,维生素E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维生素E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机制包括: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控制血管的张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包括植物油和坚果类,如葵花籽油、核桃、花生等。
每天两瓣蒜养出好血管
中医认为大蒜性辛、温,归肝、心经,其所含有的大蒜素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称。无论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还是普通人群,每天食用两瓣蒜,都有辅助降压、扩张血管、降糖,甚至抵抗肿瘤的作用。
凉拌新鲜蔬菜、烹饪海鲜时加入大蒜,还能佐制蔬菜和海鲜的寒性。若喜欢喝粥,可煮点大蒜粥。取蒜头30克,去皮,先放到开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再将克粳米放入水中煮成稀粥,快熟时将大蒜重新放入粥中煮熟,加盐调味即可。要注意的是,有口苦咽干、口舌生疮、心烦胸闷、大便闭涩等上火症状时尽量要少吃或暂时先不食用。胃病患者不宜生食大蒜。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血管"天敌"黑名单
餐餐大鱼大肉,血管容易堵。
三四十岁的人常在外面应酬,餐馆里的用"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炮制出来,导致血管里的脂肪越来越多,容易将血管堵塞。
昼夜颠倒,打乱血管生物钟。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成为"熬夜族"。从养生角度来说,晚上11时到凌晨四五点钟,是保证肝脏代谢血流的时间。熬夜时,不止你自己,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一天两包烟,血管易"中*"。
吸烟是导致血管发生故障的元凶之一,哪怕你身体再好,一天两包烟,也肯定会给血管留*,让它一天天脆弱下去。"每天吸烟0支以上,冠心病风险会增加-3倍。熬夜时吸烟,会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时升高8倍以上。
运动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视。如果脑血管有问题,出现心脏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可如果下肢血管有问题,这几率就会变成4倍。
高血压、糖尿病拖累心脑血管。
没有症状或不加控制的高血压,是引发诸多血管病的导火索。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仅累及微血管,还会导致大血管病变,血糖高的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倍。坏心情伤血管。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
远离高血糖危害的五大方法
糖和油不要一起吃
导致肥胖的唯一原因,是吃进去的能量大于支出的能量。糖和油都是含能量特别高的食物,如果一起吃,很容易导致收入大于支出。所以进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物里是否有糖又有油,如果是的话尽量少吃。
水果要选不太熟的
成熟度越高的水果含糖也越多,而成熟度稍低的水果不但含糖少,里面具有保健价值的营养成分还更丰富。
白粥米饭配芹菜香干
白粥、白米饭等都属于上升血糖速度快的食物,吃时一定要配一些膳食纤维多、蛋白质丰富的小菜,比如芹菜拌香干。土豆或芋头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尽量别蒸着吃,要切成丝炒着吃,以抑制血糖上升。
喝饮料加奶别加糖
台湾某杂志刊登的一项实验表明,一杯毫升的奶茶中含有50克糖,已经达到了人体每天摄入糖的上限。王旭峰指出,一般毫升甜饮料中含糖1-13克。如果实在想喝,可以在红茶等饮料中加点鲜奶。
自己做做"减糖训练"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吃甜食,会慢慢不习惯吃天然食物,他长大后吃加工食品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有意识地从每周一次减糖餐或者减糖食物开始,增加到每日少吃一种含糖食物,几个月后,口味就会变淡。
王战建
河北医科大学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综合摘自:人口健康,FM南通新闻广播,人民网健康,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版权和免责说明:我们的目的在于分享健康科普信息,我们尊重原创的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素材而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4小时之内删除。
楽健安订阅号
扫一扫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