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哲
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为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荣获被誉为小儿外科“诺贝尔奖”的“丹尼斯·布朗”金奖、“印度小儿外科甘地金奖”。
向党说句心里话
我的一生亲历建党百年的辉煌进程,长寿的意义就是服务,就是工作,我要为守护儿童健康奉献一生。
去年“六一”儿童节
医院院士办公室
布置得童趣十足
一位白发爷爷笑容可掬地
为镜头前的肿瘤患儿
表演逗趣的魔术
为他们战胜疾病加油鼓劲
陪伴他们提前度过了
一个欢乐的儿童节
在他的胸前
“外科张金哲”五个字格外醒目
他就是被国际同行尊为
中国“小儿外科之父”的张金哲
中学毕业后
张金哲就立下了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的
志向和意愿
18岁
他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
立志将自己的一生
奉献给我国的外科事业
年前后
医院的产科病房
遭遇“皮下坏疽”风暴
就是新生儿极易发生的
急性皮下组织细菌感染化脓
传染性极强
致死率是%
眼睁睁看着
一个又一个的新生儿死去
已是住院总医师的
张金哲焦虑万分
他觉得如能抢在
发生大面积感染前
把患处切开放出脓血
或许能救人于水火
但在
“化脓未局限、未熟透,不准切”的
传统医学禁忌面前
这种方法没有得到支持
而此时张金哲刚出生的女儿
也不幸染上了皮下坏疽
来不及和妻子商量
他冷静而果断地拿起了手术刀
自己的女儿总可以试试吧
结果
女儿得救了
张金哲的手术治疗方法
很快得到推广
成千上万的皮下坏疽患儿
及时获得救治
皮下坏疽死亡率
迅速下降到5%
有了这次经历
张金哲认真地把目光转向了
当时是一片空白的
小儿外科学
年
张金哲调入
新建的医院
并主持建立了
独立的小儿外科团队
那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
当时他手边仅有
从小儿内科病房
分出来的5张病床
和一本从美国带回的
《小儿腹部外科学》
又是西方对新中国
“卡脖子”的时期
小儿外科急需的
诊断和手术器械
无法从西方进口
张金哲明白
中国小儿外科的
发展不能靠坐等
于是
他在自己家里开“作坊”
动手自制和改良
儿童诊断及手术器械
先后推出了50多项发明设计
全部针对儿童外科诊断
和手术中绕不开的
急难险重疾病
其中
“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
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
治疗方法和简易“神器”
带动和提高了
全国小儿外科的水平
有些至今仍然应用在临床中
从医70多年
张金哲已经为
1万多名孩子做过手术
每当别人问起
“您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总是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
“儿不痛,母不悲”
尽自己所能减轻患儿手术的痛苦
为患儿家庭带去希望和平安
张金哲常说
“好的儿科大夫
必然是爱孩子的大夫”
几十年来
张金哲出门诊
有自己的一套老规矩
接诊
患儿进来必起身相迎
以表示对小患者的尊重
哪怕只是襁褓中的婴儿
手诊
必先洗手并搓热后
再接触患儿皮肤
怕自己的体温让孩子不适
面对哭闹的孩子
他也有变魔术的“绝活”
为救助家境贫困的小患者
他在小儿外科设立基金
捐出全部稿费和科研奖金
如今
多岁的张金哲
每周去一次医院
参与会诊
讨论学科发展
对于小患者来说
他仍然是那个医术高超
彬彬有礼
谦虚温和的
“宝藏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