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急性初起多为表阳证,属太阳病,而患者求治之时,大多已过了痹证急性发作期,很多都是短则几年长则数十年病史的痹证患者,此时患者的机体往往呈现出衰退、抑制、虚弱等这类不及(阴性)的症状反应。因此,痹证在中医临床中更多见到的是病位在表、病性为阴性的表阴证,即少阴病(证)。胡希恕先生提出了“痹证多在少阴”。
《伤寒论》第、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3、2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这两条论述的即是属于痹证中少阴病或是以少阴为主兼有太阴病的范畴。根据上述条文及临床经验,胡老创立了桂枝加术附汤,即桂枝汤再加上苍术、附子,治病在少阴或兼有太阴的痹证,即表虚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胡老临床治疗痹证术多用苍术,附子不用生附子用炮附子。若恶风特别明显,加*芪;若兼有心悸,加茯苓。胡老特别强调*芪在治疗表虚、表湿方面的作用,称其为皮肤的营养剂,古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虚则湿停于表,表虚不恢复则湿亦难去。*芪使正气充足于表,使湿亦无处可停。因此,当患者出现恶风明显,表虚不固的情况时,重用*芪。桂枝加术附汤方证是胡老临床应用机会最多的方证,常见的风湿、骨刺、骨质增生,辨证属少阴证的均有疗效。
此外,胡老在临床中常用治疗以少阴证为主的痹证方证还有葛根加术附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两个方证,冯老在继承胡老治疗痹证经验的基础上,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以少阴证为主的痹证方证还有二加龙牡加苓术汤方证。
其一,葛根加术附汤,即葛根汤再加上苍术、附子而成。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本属治太阳病的方证,如陷入表阴证即少阴病,则应加附子以温阳解表,为治葛根汤证而变为少阴证者。故本方证用于以少阴病为主而兼有太阴病的痹证,症状表现为发热无汗、恶寒明显、身重、项背强痛的慢性关节炎等。临床中即使未见项背强痛,亦可依据六经辨证的思路运用本方。
其二,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少阴阳明太阴合病证,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胡老曾运用该方加石膏治愈多年未解的风湿热。本方还可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脉管炎。故本方证用于以少阴病为主兼有阳明太阴病的痹证,症状表现为关节疼痛变形、脚肿明显、伴有气冲呕逆的这一类慢性类风湿疾病。
其三,二加龙牡加苓术汤,即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加上白薇、附子、苍术、茯苓而成。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小品方》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龙骨汤”,是该证的变治。二加龙牡加苓术汤方证为桂枝加附子汤治在少阴,白薇、龙骨、牡蛎治在阳明,苍术、茯苓治在太阴。故本方证用于以少阴病为主而兼有阳明太阴病的痹证,症状表现为关节肿痛变形、易汗出、盗汗、心悸、舌红、口干的这一类慢性类风湿疾病。临床中若见到服该方后恶心呕吐的,多是白薇的味道不好造成,冯老在临证中则将白薇换成知母。
经方治疗痹证不是辨病论治,也不是某一经验方,而是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病。虽然胡希恕先生称“痹证多在少阴”,但实质上痹证亦可见于少阴以外的方证。以下是总结出的一些胡希恕先生临床常用的合病方证。
1.太阳阳明合病——麻杏薏甘汤方证
麻杏薏甘汤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阳阳明合病证,辨证要点为: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临床中各种急、慢性风湿病,或无名热,急、慢性肾炎,骨关节病等均可运用本方。故本方证常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症见一身关节疼痛、发热、身重或肿,太阳阳明合病的湿热痹证。
2.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方证
柴胡桂枝汤方出自《伤寒论》第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阳少阳合病证,辨证要点为:半表半里热证而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的小柴胡汤证与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汤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又条文中有“支节烦痛”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或用于感冒后关节痛。故本方证常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外感之后出现的关节痛,症见发热恶寒、四肢关节痛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微呕、胸胁苦满的半表半里阳证,太阳少阳合病的痹证。若出现口干舌燥,还可在本方中加石膏以清阳明里热。
3.太阳太阴合病——防己*芪汤方证
防己*芪汤方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附方:“《外台》防己*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阳太阴合病证,辨证要点为: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以下肿重者。临床中常用其治风湿风水、表虚汗出而恶风者。故本方证常用于治疗表虚特别明显同时表湿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脉浮、身重、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的太阳太阴合病之痹证。
4.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越婢加术汤方证
越婢加术汤方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第5条:“里水者,身面目*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第23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汤亦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辨证要点为:周身浮肿、脉浮、恶风的越婢汤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者。本方与前面所提到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区别在于本方证除疼痛外,其肿胀可表现为水肿,头面四肢皆可出现,而前方证多见四肢关节重着肿痛。
故本方证常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小便不利、口舌干燥的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之痹证。本方加附子、茯苓治疗腰腿麻痹、下肢痿弱以及关节疼痛兼有水气者。
5.厥阴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出自《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典型上热下寒的厥阴病证,辨证要点为: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临床中不仅用于治疟,一些慢性病,如见四肢发凉、厥冷而同时有口苦咽干者,或是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热,也可运用本方。
当归芍药散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5条:“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冯老将本方证归属太阴病证,辨证要点为: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临床中常用于治血虚血瘀及水湿停滞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水盛的表现者。原条文虽说是妇人腹中诸疾痛,而在临床实际运用中,无论男女只要见到太阴血虚水盛者皆可用之来养血利水。
二方合用是胡老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出现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患者常合并有当归芍药散方证。此方也是胡老冯老临床中常用的合方。故本方证治疗的痹证与一般的风湿、类风湿不同,症见四肢疼、身体疼,不是关节疼,疼痛不剧烈,但持续,甚至麻痹不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治在厥阴,当归芍药散方证治在太阴,二方合用治疗上热下寒、血虚水盛的厥阴太阴合病之痹证。
痹病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神经炎和骨节疼痛等,这些古人都称为痹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专门提出“湿痹”。
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为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本条有关节痛,因疼痛而烦扰不宁需要与太阳病相鉴别。太阳病的虽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但脉浮紧。但湿痹为脉沉而细。
沉脉主里,主寒主水。在《金匮要略》为水肿类疾病,“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本病的主因为里虚,里虚则脉沉细,里虚则水饮不行,里有水停。故叫作“湿痹”。不是“太阳病”。
湿痹之证候不一样,由于水不行于里,表气闭塞,有时出现表热,但不是太阳表证,不能一再予以发汗,需要加以利水。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主要原因为“小便不利,内有停湿”,故治疗“但当利其小便”,利其小便,里气通畅,内外调和,病汗出而解。
“湿家烦疼,可予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此湿家指表证又有湿邪,身烦疼,是因疼而烦。此发汗是小发汗解表,如大发汗能祛风但不能祛湿,因此治疗加白术,祛风除湿。(古籍中的术既可为白术也可以为苍术,现代一般用白术)
“慎不可以火攻之”。如用火攻则蕴郁的热不能出来,湿也不能出来,反而入里而出现变证。
《金匮要略》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风湿类疾病它是阴雨天加重,日晡(日落时候)加重,出现一身尽疼并发热,这类疾病是由于“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是风湿的成因。另外素体即多停湿之人。此类疾病治疗可予“麻*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本条证候有热不用白术,用生薏苡仁。薏苡仁性寒,有祛湿,利尿,解凝作用。
《金匮要略》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脉浮为在表。身重为湿多,组织里边都是水分,因此身重,身子沉;表虚所以汗出;恶风特别敏感,是用*芪剂的药证。恶风的风湿必须用*芪剂,*芪证就是皮肤的护卫功能特别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上特别怕风出汗的,非*芪不可,三四钱即可(一钱等于三克)。
*芪治疗恶疮,大风。《本经》主治恶败疮,痈疽,大风,癞疾,都是因为皮肤虚,是因为正气不足于表,也即现代医学讲现代皮肤营养不良,需要用*芪去补虚固表。*芪治疗皮肤,非常有效。
本条用防己*芪汤,由于湿痹治疗当利小便祛湿,用防己加苍术,加*芪固表虚,加姜枣草。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汤用*芪代桂枝加防己苍术而来。
《伤寒论》第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康平本做“不利“),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为风湿俱盛,同时陷入阴寒。《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个寒不是外寒,而是人的机体功能沉衰发生的阴寒,所以疼痛剧烈,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翻身)。没有停水因此不呕(没有少阳证)。没有热所以不渴(没有阳明病)。病还在表,是由于风湿自表入里,从阳入阴。病脉浮由于虚而无力且涩,是由于湿所主所以血液不流畅,为少阴病,因此予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增量桂枝加附子)主之。附子《本经》不仅能祛阴回阳,还能祛湿痹,缓拘挛。为慢性关节炎的必用药物。
若其人大便硬,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康平本做“不利“),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此类风湿不能用发汗药物。
小便自利与小便不利都是膀胱机能的障碍,如失眠和多眠都属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由于虚膀胱的括约肌松弛,失去收缩力量,出现小便频数;膀胱的括约肌收缩而不开出现小便不利,大多属于阳证。治疗多用茯苓,白术,二者治疗小便不利也治疗小便自利(频数)。特别是白术配合附子能够恢复膀胱机能,肌肉收缩机能恢复到正常张弛,小便就正常。小便正常大病也正常。此大病硬不是阳明病,是因大病频数津伤引起的大便硬。由于附子白术的配伍,一方面治疗小便自利又能祛湿解痹。
小便频数者不能发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因为发汗亡失津液,在发汗更亡失津液,因此需要想办法治疗小便频利。因此附子配合利尿剂就是适应证。
《伤寒论》第条(同上第24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本条由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湿越盛寒越盛,痛越甚。掣痛者,是一种牵掣性的痛,以至于不得屈伸,伸开不能屈回来,屈回来不能伸开,近之则痛剧,怕别人摸他碰他,离他近一些都吓得受不了。另外,表虚自汗,内有停饮而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近衣者,表示病已转阴。身微肿者,由于湿甚于表。本病寒湿比较厉害。如本病恶风敏感用*芪,不敏感用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也有自汗出、恶风。加上附子,白术是因短气,小便不利,身有微肿等湿盛的表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7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诸关节疼痛,即为多发性关节痛。身体尪羸者,羸即为瘦,尪羸及关节变形。脚肿如脱即为脚肿厉害,下肢特别的疼,行路困难,脚气感染也是如此,因此这个方子除了治疗尪痹也可以治疗脚气病。头眩短气者,水气往上冲就头眩,胃有停水所以短气,说明湿较重。温温欲吐者即胃有停水就想吐,想吐但吐不出来,凡以上诸症均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主症。本方为桂枝汤去打造,加防风麻*附子白术,再加知母。生姜量较重。在临证中如病人不想吐,则减少生姜量,如为风湿热痹者加石膏,效果也佳为越婢汤之法。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病也在表,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者,此即为风湿一类。脉沉者即为里有水饮,以附子汤主之。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方相似只差一味。附子汤有人参没有生姜,真武汤有生姜没有人参。附子、茯苓、白术一起用,再加人参,芍药,此即为附子汤,治疗此为利水祛寒。如腿痛厉害,而且发拘挛,加用芍药。
以上是仲景书关于痹病的治疗论述内容。
胡老常用的有:
一、桂枝汤加味
常加苍术和附子
用附子时候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而且要多煎久煮。关节疼痛一般用炮附子,四逆汤回h阳救逆用生附子。《伤寒论》说,服药后“其人冒,如虫行皮中,勿怪”,用附子后人有时觉得眩冒,但不要紧,只因药已中病,水气没去,与附子*性相关。
桂枝加*芪汤
适应症:汗多,恶风比较厉害,脉浮,无附子证。葛根汤也有恶风,但没有*芪证厉害。如合并小便不利,心悸明显或身上有颤抖等情形,用桂枝加桂加苍术附子,再加茯苓。茯苓治疗心悸,配合苍术,有加强利尿作用。
单味药物大*。
适应于有偏于身体一侧疼痛者。依据仲景书:凡是偏疼,原文是指胁下偏疼,脉紧弦,寒也,应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的大*附子汤)。温药下之的附子细辛大*。
古人说凡是沉寒,它是偏重一侧,用附子大*这类药物才能祛这个寒。骨质增生并不是沉寒之疾,但若也是一侧疼痛,须用附子、细辛时,就必须配合大*才有效果,尤其是关节疼痛。如上述的桂枝加术附汤证,病人一侧疼加上大*6g,疗效好的很。
葛根汤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项背强,肩膀僵痛,不仅仅肩膀疼,头部运作不自如为葛根汤加苍术附子的适应症,这个方剂对应项背头后的关系。腰肌劳损一般不用加术附,这类疾病由于项背腰部肌肉失和,失和程度加重就合并疼痛,因此凡是腰疼,与脊髓相关的疼痛,一般葛根汤比较好,或用葛根汤加附子(结核性脊髓炎或沉寒疼痛)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治疗水肿,风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证第十四》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风水用越婢汤,里水用越婢加术汤。“里水者,一身面目*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不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里水是由于胃气不足,脉络空虚,小便不利,里有停饮,则乘脉络空虚水走皮肤而肿,即《金匮要略》所谓“胃气虚则身肿”是也,胃属里,称之为里水。不是就水肿之所在而论,因水肿在外头。里水用麻*机会比较多,量得重用12—18g,本方治疗肾炎并腹水好使,但治疗肝硬化腹水不行。
痹证关节疼痛,凡是关节不但疼痛且有水肿,此方加附子或加茯苓、附子消水肿,祛风湿。如恶风比较重可加*芪。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治疗风湿热证含有本方之意。治疗RF,关节肿痛,脚肿,水肿明显侧重本方比较多。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脚肿明显,其他地方不肿,诸关节甚至有些变形,可用本方。另外本方还可以治疗脉管炎,尤其是下肢,但得加祛血瘀药物即加桂枝茯苓丸,就如如外科的阳和汤之法。另外还可以治疗结节性关节炎,结节处的血管如手指那么粗,就有本方机会。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症见:身上疼痛,疼的不剧烈,没完没了的疼,甚至于麻痹不仁,尤其是四肢。或者无力,或者肌肉萎缩(脉痹),或者麻木不仁,疼痛但疼痛不剧烈,或者合并低热,特别是合并有特殊并病者常用之。本方还可以辩证用于治疗肝炎,可以疏肝和血,肝主筋,但如疼痛剧烈则治疗效果不佳(多见于骨质疏松症)。
肾着汤(干姜苓术汤)
证见腰痛且腰特别冷,身体特别沉。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细辛代生姜,加当归木通)
证见脉微细,老寒腿(平时没症状,一受寒就腿疼)等。如寒得厉害,加吴茱萸,生姜;合并腹痛用原方。细辛温阳化饮,作用如附子,但偏于祛水,治疗关节拘挛疼。
芍药甘草杜仲灵仙汤
李师常加减用治老年腰腿疼痛者,证见腰腿酸软乏力,尺脉沉者,多加骨碎补,狗脊。如合并下肢麻木加止痉散。如颈肩酸痛,伴手麻木者葛根选奇汤加止痉散,脉诊寸脉浮者。
娄多峰治疗痹病常用当归,丹参,鸡血藤等药物活血养血用于久痹之证,量比较大,久病多夹杂瘀血,治疗理念多借鉴,随证加减。
麻*加术汤治风痹
刘某,女,40岁,年11月30日诊。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年余,初起未注意,后逐渐加重,近来因天气寒冷,病情加重。血沉38mm/h,抗“O”u,类风湿因子阳性。
刻诊:关节疼痛部位不定,恶风怕冷,手足欠温,无汗,苔白微腻,质嫩红,脉细缓。
治法:发汗祛风,散寒利湿。
方剂:麻*加术汤。
方药:麻*10g,桂枝10g,杏仁各10g,羌活10g,独活10g,甘草6g。服药9剂,周身关节疼痛大减,自觉手足温暖,手足心津津汗出。复查血沉、抗“O”已正常。为服药方便,中药煎剂改为散剂服用,麻*、桂枝各60g,白术g,当归、川芎各50g,杏仁45g,甘草30g,共研细末,日服2次,每次10g,温开水冲服。2个月后,关节疼痛消失,复查类风湿因子阴性。
按:患者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属风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风湿之邪阻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卫阳被阻,开合失司,所以治疗既要祛除在表之风湿,又当扶正补气,如单纯攻邪或补正,皆为失偏,选用麻*加术汤既能缓攻在表之风湿,又兼补正之功,因而获效速捷。
乌头汤治寒痹
杨某,男,58岁,年12月29日诊。下肢关节疼痛6年余,以两膝与两踝关节为甚,经用激素、雷公藤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刻诊:双膝关节僵硬,两踝关节肿胀变形,活动不能自主,疼痛不止,畏寒恶风,倦怠无力,纳谷少,触之即痛。双膝、双踝关节骨质疏松,苔白滑,质淡,脉浮紧。此乃寒气凝滞、经络塞阻所致寒痹。
治则:温经散寒,通络祛风。
方剂:乌头汤。
方药:制川乌15g,麻*6g,白芍12g,细辛3g,桂枝10g,甘草10g,独活10g,*芪30g,水煎服。服药10剂,两下肢关节疼痛大减,已能慢步行走,畏寒恶风消失。上方加川芎15g,当归15g,以增强温经通络之力。续服10剂,疼痛已除,两踝关节肿胀变形大有改善,复查血沉、抗“O”已正常。后以温经散寒加入调补肝肾之品,经治数月,复查类风湿因子转阴。随访2年未复发。
按:寒湿之邪最易凝滞,血瘀是因气滞,气滞是由阳虚,本例系寒湿凝滞脉络,故治用温经通络之法,选用乌头汤加入桂枝、细辛、当归、川芎等温经通阳之品,以散久蕴之寒湿。药症相符,而顽疾遂愈。
麻杏薏甘汤治湿痹
*某,男,44岁,年5月16日诊。两上肢关节酸痛沉重年余,疼痛部位不移,以两手指小关节为甚。血沉40mm/h,抗“O”u,类风湿因子阳性。曾用炎痛喜康、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显,近日因天气阴雨潮湿,两肩关节酸痛加重,手指关节肿胀,周身困倦,恶风寒而无汗,纳谷无味,苔白腻,质淡红,脉细濡。
诊断:湿痹。
治则:祛风散寒,健脾除湿。
方剂:麻杏薏甘汤加味。
方药:麻*6g,甘草6g,杏仁6g,桂枝10g,半夏10g,防风10g,羌活15g,苍术15g,白术5g,薏苡仁30g,水煎服。药进5剂,酸痛减轻,微汗出,恶风除,苔腻化。上方续进10剂,诸症基本消失,复查血沉、抗“O”皆已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
按:湿痹之为病,关节疼痛部位不移,肢体酸楚,甚至麻木,治疗当以利湿为主,兼以祛湿散寒、健脾益气之法。此例系湿邪侵犯经络所致,故选用麻杏薏甘汤加味,除湿祛风而取效。
*芪桂枝五物汤治虚痹
薛某,男,41岁,年4月21日诊。类风湿性关节炎6年余。
刻诊:周身关节疼痛,以两下肢关节痛甚,全身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两膝僵硬不能屈伸,曾服大活络丸、人参酒、鹿茸酒之类,略有好转。经查血沉、抗“O”均正常,类风湿因子(+)。苔白体胖,质微红,脉细缓。
诊断:(正虚气血双亏型)虚痹(西医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扶正祛邪。
方剂:*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方药:*芪30g,*参15g,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连服1个月,已能工作。
按:气血亏损,不能营养肌肉筋脉,而致正虚无力逐邪,病邪留恋不去。用*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补益气血,使肌体筋脉得养,驱邪外出,正气来复,邪气自散,多年顽症,乃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