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坏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需要知道的问题,避免盲目 [复制链接]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简称脉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周围血管的慢性、炎性、闭塞性疾病,多伴有继发性神经病变,主要发生在中小动脉和静脉,尤其是下肢。这个病在临床上治愈难、易复发、预后差,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治疗也在不断改进。

一、定义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侵袭周围中、小动脉、静脉,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侵犯静脉。易于发病的动脉,在下肢主要是趾、足背、胫前和胫后动脉,在上肢则是指、桡和尺动脉;侵袭内脏血管者少见。

病变动脉发硬、缩窄,管腔内常有机化血栓,病变常呈节段性,长度不等,每段之间的血管比较正常。晚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呈广泛性纤维化,有的动、静脉和神经均被包埋在一起,形成坚硬条索,在闭塞血管近侧段,可以见到侧支循环形成。

二、原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吸烟、寒冷、营养不良和性激素异常一直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而吸烟与发病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有人曾提出了血管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和肾上腺机能亢进等学说。近十多年来,免疫因素受到重视。通过对本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免疫病理学的观察,不少学者认为,本病为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缺血期。表现为患肢苍白、发凉、酸胀乏力和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和烧灼感等,随后出现轻度间歇性跛行,也可能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症状,即表浅静脉发红、发热、呈条索状,并有压痛。

(2)营养障碍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患肢出现静息痛,皮温明显下降,肢端苍白,潮红甚至发绀,并伴有营养障碍如皮肤干燥、脱屑、脱毛和指/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等。患肢动脉搏动消失,但尚未出现肢端溃疡和坏疽。

(3)组织坏死期。患肢肢端发黑、干瘪、出现溃疡甚至干性坏疽,若同时并发感染,干性坏疽可转为湿性坏疽,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而危及生命。

四、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
  

(1)严禁吸烟,以消除烟碱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 

(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

(3)患肢应进行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4)止痛:疼痛是本病病人的较为突出的症状,当患肢出现溃疡、坏疽或继发感染时,疼痛更为严重。一般镇痛药物常难以奏效,可适当使用吗啡或哌替啶类止痛剂。为预防药物成瘾,也可采用普鲁卡因股动脉内注射及腰交感神经封闭术等,以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若腰交感神经封闭术效果明显者,应及时行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2.药物治疗
  

常用的治疗TAO的药物包括扩血管、抗血小板、抗凝、祛聚等药物。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集聚,降低血液的粘滞度,减少动脉血栓形成。近年来出现的前列环素类药物如前列地尔和口服药贝前列腺素钠,拥有抗血小板和扩张血管双重作用,能改善四肢微循环,缓解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症状,对缺血性溃疡的治疗效果理想。

3.手术治疗

(1)腔内治疗。主要有PTA、血管内支架、置管溶栓术等。

(2)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适用于动脉阶段性闭塞,远端存在流出道者,可使血液绕道向远端肢体灌注。

(3)腰交感神经切除术。适用于早期发病的患者,可阻止交感神经传导,缓解动脉痉挛,改善供血,但远期疗效不确切。

(4)自体干细胞移植。将自体干细胞一部分注射到小腿肌肉中,一部分通过动脉注射将其散布到末梢血管中,一段时间后,原本缺血的患肢能萌发出稠密的血管网,有效改善患肢缺血症状。

(5)截肢术。适用于肢体溃疡无法愈合或坏疽无法控制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