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真是快啊,一晃十年就过去了。
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是一个令全部中国人万念俱灰的时间。
一场天灾袭来,顷刻间地动山摇,无数生命陨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曾经秀美的巴蜀大地遭受重创,山河破碎,盲目疮痍。
十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犹如一根扎在心底的刺,每当记忆翻滚,便会令我们再次沉浸到巨大的痛苦中,痛到窒息。
但——我们回避不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
真的勇士,敢于从痛苦中站立起来;
真的勇士,敢于以热血重铸辉煌!
今天,我们选择在年5月12日14点28分发布“汶川·十年”特辑,是为了缅怀逝者,向坚强和重生致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五月繁花次第开,涅槃生,生机盎。
转眼十年,振翅高飞。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中国人,在绝境里重生,从废墟中崛起,于重建中跨越。一座座小镇凤凰涅槃,走向振兴。这就是中国力量!
从抢险救灾,到恢复重建,再到振兴发展,怎少得了我们内江人的一腔热血,肝胆相照!
▲年2月23日,新北川
黄正华摄
人民就是亲人
“叔叔,救我!”年5月12日,倒塌的废墟下传出一个小男孩的声音,微弱,却清晰。10年来,这个声音常在内江消防干部许滨耳旁响起,连同小男孩的面貌都是那么记忆犹新。当年,他和战友奔赴地震灾区救援,足足用了8个小时,最终将这名男孩成功救出——
▍救援:废墟下传来男孩求救声内江消防支队派出40余名官兵组成6支救援队,星夜兼程奔赴德阳、绵阳、都江堰等重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5月13日凌晨4时许,时任内江消防特勤中队中队长的许滨带领的救援突击队,抵达德阳什邡市蓥华镇中学。“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学生的书包和血迹随处可见,父母的哭泣声在风雨中显得异常凄惨,救援队伍中许多战士瞬间热泪满眶。”当日情形,仍历历在目。“叔叔!救我!”塌陷的废墟下,忽然传来一个男孩微弱的呼救声。
▲决不放弃(市消防支队供图)
“是个孩子!快!快找人!”许滨大声喊道。循声搜寻,终于在一处楼房倒塌形成的夹缝里,发现了孩子的身影。“那个时候,我心如刀绞,恨不得马上将他从废墟下抱出来。”许滨回忆称,挡在孩子身体上方的钢筋水泥足有百余吨,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救出孩子,惟有用手拼命不停地刨开钢筋碎石。5分钟、10分钟、1个小时……一双双手仿佛注入了神力。有队员的手套磨破了,手掌磨出了血,但他们却仿佛感受不到疼痛,仍不断加快着速度。“叔叔,如果实在救不出我,就去救其他同学吧!”水泥柱下,男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那一瞬,许滨再也忍不住,强压的眼泪夺眶而出。他将手伸进夹缝,紧紧抓住孩子的手:“孩子,我们一定会救你出来……”时至今日,再次回忆起那一瞬间,许滨仍声音哽咽,深感震撼:“一个孩子,在生死存亡之际竟然那般坦然,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纯洁与高尚!”
▲齐心协力(市消防支队供图)
营救这名小男孩,用了足足8个小时。生命高于一切!和一个生命相比,8个小时,不!即使8万个小时也是微不足道!当男孩被成功救出来的那一刻,雨水、汗水、泪水,在许滨和战友们的脸上交织在一起……当日,在这片废墟之下,许滨和他的战友还先后成功救出两名被困的小女孩。如今,10年过去,自己曾经救下的孩子们现在过得好吗?许滨始终牵挂在心。然而,他却不知他们的名字。
▲仔细搜救(市消防支队供图)
事实上,许滨和战友们救过的人,几乎都是不知名的。不问姓名,因为他们知道,人民就是自己的亲人。是的,人民就是自己的亲人。这些年来,许滨和他的战友们始终心怀此念,在消防岗位上,将心中那份对人民群众的真情融入实际行动。▍援建:只为灾区人民早日安居为让灾区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内江与全国各地一样,向灾区伸出了援建之手。内江消防支队干部陶激光便是援建队伍中的一员。日前,江小弟来到消防支队时,陶激光正埋头整理材料。说起参与地震灾区援建的经历,陶激光称,“有遗憾,但不后悔!”
▲齐心协力(市消防支队供图)
原来,陶激光在援建工作中,带领队员训练时不慎膝盖受伤致残,给他留下了终身遗憾。他说,每逢天气变化时膝盖就会痛,但相比灾区的需要,有幸能够为灾区人民作贡献,他又觉得这点伤不算什么,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当年陶激光所驻守的绵竹市剑南安置点,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大的板房区。受灾群众入住后,吃、穿、住、行等生活物品集中,且多属易燃物品,消防安全形势严峻,消防工作任务艰巨。而陶激光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消防防火巡查和安全宣传,以及培训受灾群众逃生自救等消防知识,确保板房区的消防安全。在他参与援建的一年中,这里没有发生过火灾。
▲仔细搜救(市消防支队供图)
让陶激光对灾区援建经历难以忘怀的,却并非消防防火工作,而是一段为灾区缺水群众送水的经历。那年7月中旬,“红梅苑”板房区因维修管道造成余人生活用水困难。持续一周,他和队友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消防车为受灾群众送水。“从取水点到板房区,往返一次需要30分钟,而更要命的是,消防站配备给我们的水罐车罐体较小,最大载水量仅为1.7吨。”陶激光说,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跑几次。
他和战友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才收工,其间还帮助孤寡老人抬水、提水,一天下来,全身疼痛不已。
▲生的喜悦(市消防支队供图)
在援建的日子里,陶激光与受灾群众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一直激励着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援建工作结束后,重返内江消防支队工作的陶激光因腿伤原因不再适合在抢险救援一线战斗,被安排至防火处从事防火监督检查。但无论身处何岗位,他始终秉承抗震救灾精神,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请帮我向家人报个平安!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内江市公安局当即抽调了20余名民警奔赴灾区执行任务。
10年后,作为首批参加救援的民警,再次回忆起当年的经历,白黎仍然记忆犹新。
经统一安排,白黎和同事们的任务是前往理县,协助当地交警部门维持辖区交通秩序。由于临近灾区的部分道路阻断,他们从内江出发,经历三天两夜才抵达理县。
“我们当时被分为了三个战斗组,一个组在县城指挥部,另外两个组则负责辖区交通的疏导和巡逻。”白黎说,他所在的小组负责理县至汶川路段的交通疏导和巡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余震不断,山体不时掉落石头……白黎说,他们到灾区的第一个晚上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他们所带的帐篷刚搭建好,就被一阵大风吹走。
虽然5月天,但理县夜间的温度却十分的低,没有了帐篷,白黎等人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
“在面对灾难时,人与人之间那种无私的爱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了。”白黎说,看着他们的帐篷被大风吹走后,距离他们不远处湖北省一支前来救援的施工队,主动分了一顶帐篷给他们。
由于是第一批到达的援救队伍,后勤还不能保障。白黎回忆,在理县执勤的前几天,没有通讯,没有矿泉水,大家每天只能用方便面充饥。
“后来在我们执勤的不远处有一家餐馆,老板每天都给我们准备饭菜。就这样才不用天天吃泡面了。”白黎说,回到内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还和那位餐馆老板保持着联系。
因通讯不畅,在理县执勤的前十多天,白黎一直无法与家人联系报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和同事在路上巡逻时,看见一辆川K牌照的车,于是他立即将其拦下,经过询问得知,这辆车是资中县电力部门的车,将前往雅安。
“当时看到内江的车、内江的人,心里面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和高兴。”白黎回忆说,他当时把自己家里的电话留给了驾车的司机,请他有信号时帮忙向自己家人报个平安,而那也是他从内江出发后,第一次与家里联系报平安。
作为内江公安部门派出的第一救援队,白黎和同事一共在理县参与救援执勤长达40天。白黎清楚的记得,当他们完成任务准备撤离时的情形。“那天,当地的老百姓举着‘感谢你们’的牌子和拿着水果等物品,站在道路送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40天时间里,我们几乎天天与‘死神’擦肩而过。”白黎说,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多组织开展一些应对火灾、地震等灾害的演练,提升大家逃生救助的处置能力。
据了解,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内江公安部门先后派出了两批共计50余名民警前往灾区参与救援。
我在,孩子就在!
今年38医院骨科护士长王翠,是参与过“5·12”地震救援工作的医务人员之一。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医院当日便组建起救援队,分批次前往广元青川和德阳广汉开展救援。5月13日上午,王翠与12名同事被派往广汉北外乡中心卫生院,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临时搭建帐篷“医院”,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王翠正在救援
救援医务人员不分昼夜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是常有之事。有一次,王翠配合手术医生余华伟、麻醉医生沈宏志,连夜为两名挤压综合征后下肢坏疽病员做截肢手术。手术结束已是深夜,腰酸背疼,口渴了也顾不上喝口水,肚子饿了也顾不上塞点面包在嘴里,就又投入到了新的紧张救治工作中。因为当地抢救环境艰苦,医务人员就在护理上建立了病历牌和查对制度,利用处理完伤员的空隙时间就地使用竹片自制夹板以供急用,使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麻醉医生沈宏志
王翠回忆起在救援工作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年5月19日晚8点半左右,他医院的通知,该院有一名4岁患儿,因股骨、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手术需麻醉支援,余华伟和沈宏志立医院协助救治。刚给患儿打完麻药,手术室外的患儿家属看到四川电视台滚动播出了一则公告:19日晚至20日将发生6-7级余震。待手术医生一出门,焦急万分的家属就立即冲进手术室,想把患儿抱走。沈宏志告诉家属,患儿全麻未醒,现在抱走危险极大。“请你们放心,我在,孩子就在!”因为这句承诺,沈宏志冒着余震危险一直守候至患儿苏醒,当他把孩子送回简易避震棚时,已近凌晨。
▲于华伟查看病房
谈及抗震救援感受,王翠说,经过灾区救援,她不仅提高了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护理工作中更多了一份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更加注重病人心理创伤的恢复。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灾后重建起的那些美丽家园,王翠都深感欣慰。而每次看到发布哪有地震的新闻,她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