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坏疽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前线旦使命丨马昕我们是奇迹的见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前期 https://m.39.net/pf/a_7282164.html
<

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口罩,一副眼镜,一个护目镜,最外面一层面罩,全神贯注下,汗水将口罩孔隙堵得严严实实,导致呼吸严重困难;眼镜外罩着护目镜,护目镜外加上防护面罩,出点汗就起雾,每一个步骤都要与同事反复确认……平时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右髋关节截肢手术,医院副院长、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总指挥马昕教授,与医院手外科沈云东教授、血管外科朱磊教授,医院两位骨科医医院中法院区奋战了两个半小时。

“就像跑了个马拉松。”马昕说,“很多人问我手术做完是什么感觉,我就想找块地板躺着,拿掉口罩,好好喘两口气。”手术患者、一位糖尿病致右下肢坏疽的82岁新冠肺炎患者,目前处在康复期,全身状况明显好转,这是最令马昕欣慰的事情。

截肢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大汗淋漓

“不离不弃,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挽救。”马昕说,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医院援鄂医疗队打下了一场场硬仗。

从除夕夜到正月廿三,医院四批援鄂医疗队先后出征,医院之最。其中,4人医院,4人医院,46医院建设、运行、休舱全过程,人整建制接管华中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作为四支队伍的总指挥,马昕负责人员、物资的调配,以及团队的内部与外部协调,“形成一个整体,大家互相协作。”

2月8日,元宵之夜,医院再接国家紧急征召令——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光谷院区重症ICU。一个不眠之夜后,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人的队伍整装待发。明知此役艰险,充满风险,华山人依然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图为出征前,医疗队队员与赶来送行的领导组成HS(“华山”)字样合影。

两次视频连线孙春兰副总理,一次获总理竖起大拇指点赞,一次获盛赞“医院不负盛名”,这支由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百战铁军”一刻不停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我们是奇迹的见证者,也是奇迹的创造者。”马昕说。

3月8日,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医务人员在现场视频连线中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孙春兰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以往的火车站是人山人海,现在却万籁俱寂,只能听到我们嚓嚓的脚步声,和自己的心跳声。”2月4日晚,马昕率领的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独立成军,一路向西。初抵武汉,“悲壮感”和“焦虑感”迅速袭来,直至次日早上8点半,任务到了——迅速赶赴武昌体育馆,整医院,22时准时收治病人。“刚开始非常混乱和焦灼,我们得到的任务就是赶快搭帐篷、赶快进舱、赶快收治病人。”马昕回忆,“我跟队员和其他队伍反复沟通,医院一定要科学地管理,不能让队员们用血肉之躯往前冲。”

2月4日晚,马昕率领的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独立成军,一路向西

2月5日22时,只花了29个小时的时间准备,医院第三批医疗队与其他12支队伍共医院,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刻不容缓!”当天,张床位的洪山体育馆,一下子住上了余名病人,院感控制成为了一个难题。

如何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怎样制定进出舱的流程和规范?感染科实力强劲的医院医疗队,承担起洪山体育馆的院感设计和优化工作。

“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带着院感护士,万水千山,医院的角角落落都跑了一遍,提出很多建议。”马昕说。体育馆的单通道增加为双通道,进出舱可以分不同通道同时进行,医护人员无需再为出舱等待一两个小时。“空调并非不能开”,张继明指导后勤人员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进行隔断,两个区域各自做成内循环。

张继明教授在做院感培训

“我们前前后后为1多名医护人员、电工、环卫工人、保安、警察、酒店员工等提供了反复拉网式院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有的年资比较低,医院的口腔科、妇产科等科室紧急调来的,“对院感流程懵懵懂懂”,更别说并非学医出身的后勤人员,对他们而言,培训流程规范必不可少。出每道门后是先脱手套、口罩还是帽子?什么时候需要消毒?培训内容还被明确、细致地标示在每一道关卡旁,供进出人员对照检查。

马昕介绍,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年资普遍较高,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以咨询班的形式参与工作,“将技术能力用在刀刃上”。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管理张床位,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每人每天进舱四小时,重点帮助专业不对口的医护人员解决难题,其他时间在清洁区通过平板电脑与舱内病人沟通,“一旦需要,随时进舱。”

马昕与舱内连线,互联网查房

查房用上互联网,效率大大提高,医患沟通更加便捷、充分,医护人员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减少了,感染风险也降低了。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派上大用场:“通过清洁区的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每位病人的状态,连监护仪上的数字指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在一起过日子”

“医院收治的大多是轻症患者,不需要多么多高精尖的仪器、多么复杂的治疗手段,更多依靠的是‘话’疗。”马昕说,“对病人精神上的抚慰非常重要,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武昌医院里十岁的患者小女孩非常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挂在墙上,充满童真。有一天,这个喜欢粉色、喜欢一切草莓味的小女孩说特别想要一块画板,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华山三纵队)护士长卫尹通过多方协调,当天下午就给小女孩送来了一块大画板。小女孩对医生、护士说自己有点不想离开这里,因为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太好了。对于女孩来说,方舱也是成长中一次特别的经历。

收治第一批病人那天,医院医疗队成员返回驻地已是次日一两点了,休息不到五个小时,马昕又带着队员赶回医院,第一批冲进了舱内。方舱运行初始,电力不稳定、空调不完备、用餐流程也不顺,一些病人大感不满。“我主动跟他们说,我是医院副院长马昕,带着我们医疗团队来看大家。一看我们衣服后面写着‘医院’和我们每个队员自己的名字,病人就不那么焦虑了。”位患者,马昕一个一个去握手、拍着肩膀聊天,“让病人知道我们不嫌弃他们,信任感也就建立起来了。”

安抚病人的同时着手改进设施,武昌医院的运转逐渐迈入正轨。一个星期后,马昕开始方舱、光谷两头跑,早上八点参加方舱的院务会,与队员沟通工作中的细节和要点,九点多到光谷开协调会,下午参加死亡病例、疑难病例讨论和医务处会议,结束后再返回方舱。“我保证每周至少进舱两三次,去看看我的病人。”他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与队员都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我们在一起过日子,像亲人一样。”马昕这样形容。医院里,医患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